|
論游泳技術的發展及其代表性的人物
中華民國游泳協會 常務理事 徐興泰
一、捷泳
捷泳技術是游泳姿勢的基礎。至目前為止,捷泳仍是游泳競賽中最快速的泳姿。游泳競賽中「自由式」參與的選手為了求快,都採用這種最快的「捷泳」,久而久之,被一般人認為捷泳就是自由式。其實在游泳規則中,自由式可以採用任何姿勢參賽,而且不限時段可以改變游泳姿勢。
捷泳起源歷史悠久,在游泳史上加以考證,從人類有游泳競賽起始,比賽中大都是用這種姿勢,被稱之為「人類原始泳法」。之後蛙泳出現,與捷泳同場競賽,而後又出現仰泳,就分項分類比賽以示公平。捷泳以速度快而得名,在二十世紀被競賽者採用雙手輪流划動,雙腿輪流上下踢水。1902年英國首先發表捷泳技術,可以說是捷泳技術的鼻祖,之後匈牙利選手「哈梅」採用雙腿靜止雙手輪划技術,創造出優異的成績,在1905年期間,其一百公尺以一分零五秒八保持多年的世界紀錄。
1922年美國選手「韋斯莫勒」,以踢腿六次、雙臂兩次划水的技術,成為第一位打破一百公尺一分大關的選手,他以五十八秒八保持世界紀錄,同時他的兩百公尺兩分二十八秒、四百公尺四分五十七秒保持三項世界紀錄。隨後,捷泳技術在風格上不斷改進,日本選手在長距離一千五百公尺獨占鰲頭,榮獲好幾屆奧運的榮耀,當時日本捷泳技術主要是用四級法改革新泳壇。到了五零年代,澳洲捷泳選手「康拉茲」兄妹以及「弗萊塞」選手,同時打破了世界紀錄:「康拉茲」妹妹十四歲就創世界紀錄,帶動了年輕選手的士氣與信心,而「弗萊塞」選手保持一百公尺世界紀錄達十六年之久。在六級法與四級法的爭論下,澳洲另一位泳將「高德」小姐,她採用二級法,自五十公尺到一千五百公尺全部的世界紀錄都打破,一時之間影響了整個世界泳壇,導致當時的世界性比賽,幾乎全部採用二級法,但這種趨勢在第十八屆奧運開始又產生大改革;當時美國短距離選手「蒙哥馬利」一百公尺以四十九秒四八打破了五十秒大關,同一時代南非選手「斯金納」以四十九秒三六又創造了世界紀錄,選手幾乎無法依循特定之級法加以仿效,此一時間世界之泳壇大混亂,選手們不知如何追隨前人之腳步。
通常在游泳競賽中,「自由式」的項目占了十四項,因此,游捷泳成績突出的話,代表這個團體的實力很強。一般而言,捷泳簡單易學,與仰、蝶有相關性,在學習上、訓練上,多做捷泳對技術上的進步有顯著效果,對耐力、協調性都有莫大的利益,因而在一般訓練團隊中,許多教練都多排一些捷泳的訓練課目。在八零年代,東德女選手表現突出,他們除了加強身體能力的訓練外,特別注重大強度的力量訓練,當時在女子成績上幾乎全部翻新世界紀錄,這種大強度力量的要求,成為東德泳隊成功的根基,再者就是他們十分注意捷泳的加強,也帶動了其他泳姿向上發展。
談到臺灣捷泳的發展,目前與世界泳壇仍相差甚遠,但過去老一代的成績則不然,最有代表性號稱碧潭之鰻的「高嘉弘」選手,當時世界紀錄是五十五秒,他的成績尚未正式訓練就達到五十七秒,因此,有心人士保送他赴日本深造,但高員赴日缺乏計畫和妥善照顧,以致未能如願,後來則長期居日不歸。之後,許家兄妹許東雄、許玉雲先後送往澳洲與美國多年,但因選送單位沒有周詳計畫,成績亦不見突出。有一段時間我國啟用華裔選手,雖在國外創造了較高的成績,但距世界泳壇尚無法追上優秀之列。幸有第十三屆亞運,我國女子兩百公尺自由式選手蔡淑敏,史無前例得到亞運金牌,帶給我國選手增添無比的士氣。到了七零年代,左營選手訓練中心成立,培養了不少的游泳優秀選手,例如李大麟、丁益文、遲建勇、蕭新榮、吳佳傑等,看著他們競賽中成績成長,個個都打破全國紀錄,正逢加強培育期,但各員先後進入大學時代,卻遺棄了國家長年的培育,至此斷訓!負責泳運的全國游泳協會用不正常的選訓,又啟用國外華裔選手,這些在國外成長的游泳選手固然比國內成績突出,但距離得奧運獎牌仍相差甚遠,相映之下,反而打擊了我們國內選手的成長。而這些年來我們游泳團隊最大的進步,則是有了熱心的「義工教練」,培育出不少的少年選手,可惜的是,我們的選手到即將成熟期,大都為了學業、事業而必須離開,這是國家主管部門應特別注意的,但我們仍然相信,只要是真正的有心人,奧運獎牌仍指日可待。
二、仰泳
仰泳技術最明顯的特徵,是面上背下的一種泳姿,只要不違背此種泳法,用任何仰面方式實施均可。一般選手都採用雙手交互划水、雙腳交替踢水的方式。由歷史記錄來看,從1794年出現了仰泳的泳姿,而據泳史記載,1871年出現最早用雙臂划水的仰泳,稱之為「反蛙泳」,同時有報導指出,「比貝魯」選手在倫敦用三十九分三十秒游完了一公里。隨後1902年捷泳技術發展迅速,帶動了仰泳的發展;至1921年出現了兩手輪划、兩腳交互踢水之技術,看起來與捷泳相似,稱之為「反捷泳」,一時間成績突出,並加以逐漸改進,使得反捷泳日趨完美。
游仰泳時,面上背下,身體浸在水中,臉露出水面,呼吸不限。由於人體天生具有浮力,游仰泳時非常輕鬆,自然有一種韻律感,一般浮力不好、體力欠佳者,游仰泳也能十分鐘奏效,因而一般選手在訓練一個階段之後,用仰泳或仰漂可以迅速恢復疲勞。
仰泳起始跟著捷泳起舞,1952年法國選手「鮑嘉」用單臂仰泳,一百公尺一分零三秒三創世界紀錄。1963年東德仰泳選手「馬特基」以五十八秒四創世界紀錄,且保持了十多年之久,至1976年美國「內伯」以五十五秒四九創新世界紀錄,1991年又被美國仰泳選手「芬斯」以五十三秒九三破世界並保持世界紀錄。女子方面的仰泳紀錄變化更多,從四零年代起,不斷由荷蘭、英國、美國、南非選手先後表現,至七零年代東德女選手搶盡了風頭,「里希特」以一分零四秒九九保持多年。仰泳從雙手划水、到單手的反捷泳,都一直跟著捷泳變化;在1988年漢城奧運,日本「大地玲木」選手採用反海豚式得到世界一百公尺仰泳冠軍,雖未打破世界紀錄,但這項革新的泳法,卻引起全世界泳壇的震撼,比賽之後,FINA立即召集技術委員會研討,因為此種泳姿,對於年輕而初步學習的選手會造成很大的傷害,故立即廢止了此種仰面反海豚式的潛泳方法,且在出發與轉身上,在浮出水面之前,只准仰潛十五公尺。
仰泳在競賽項目有五十、一百、兩百公尺三項,而在個人混合式與混合式接力中都有仰泳,在競賽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,一般目前的競賽中,選手大都採用反捷泳的游法。我國仰泳成績從老一代就很落後,三零年代最早臺灣的仰泳之父余傳卿選手,以一分十八秒保持多年的仰泳紀錄,余選手是臺灣第一位採用反捷泳的選手,之前臺灣比賽都採用雙臂反蛙式競賽,先前在臺灣用雙臂仰泳的仰王係宜蘭的林圭長選手,他的雙仰創造一百公尺一分零九秒的震撼紀錄,而在當時的全國紀錄,是在香港與臺灣友誼賽中,「張乾文」以一分十一秒創造並保持多年。第二屆亞運時,該紀錄被「劉定平」打破,以一分零八秒保持許多年。不過國內之仰泳一直缺乏專項選手訓練,在六零年代時,許東雄選手兼項比賽曾以一分零二秒保持全國紀錄。至左營訓練中心成立後,高市仰泳選手林佳立被選送至美國訓練,在美成績突出,以一分零秒一二保持全國最高紀錄。至目前為止,一百公尺仰式全國成績雖然在五十八秒三二,但差距世界紀錄較遠,因此國人在仰泳上的努力,空間還是很大。
三、蛙泳
蛙泳最早是以模仿青蛙游泳而得名,堪稱是最古老的游法。早在公元二千至四千年前,在古羅馬、埃及就有類似的蛙泳姿勢,而且已經很風行。十八世紀初,蛙泳在歐洲非常盛行,最早泳員們都用蛙式雙手划水、雙腳以腳背踢水,而後逐漸改用雙腳掌蹬水,使蛙泳成績直線上升。1875年美國游泳選手「馬修偉布」用蛙泳完成泳渡英倫海峽之壯舉,費時二十一小時又四十五分。
蛙泳因為泳姿上的規定,游泳時橫斷面積大,阻力也大,而在早期時,自由式比賽因不限姿勢,競賽選手逐漸遺棄蛙泳,之後等到蛙、仰分項比賽,蛙泳才有抬頭的機會。一般來說,蛙泳在游泳競賽中速度最慢,選手們為了求快,開始用雙手大划至大腿處,一時間成績飛耀,這種大划手推力增大,但迴手時也造成很大阻力抗水;這種姿勢最先是由匈牙利「巴倫」選手所創,他曾在一百公尺以一分二十四秒創世界紀錄,之後,德國選手減小阻力雙手短划,雙腳前屈與後蹬,使蛙泳的成績又突飛猛進,是蛙泳技術革命性的進展。1912年第五屆奧運,德國在一百、兩百公尺蛙泳用這種快頻率的蛙泳,榮獲第一、二、三名,並且德國一直保持蛙泳世界紀錄,之後又研發出雙腳蹬水時採用「半圓形」的蹬水法,在先後革命性的研進之後,選手又多次創新紀錄。他們發明身體平穩的泳法稱為「平航式」的蛙泳,因為當時德國著名的選手不斷研發新技巧,在1922年至1927年持續領先世界泳壇。
1930年起,日本繼德國技術理論而研發出類似半圓形的蹬水後夾水方式,在1932年第十屆至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蛙泳中獨占鰲頭。蛙泳正在神速進步之下,泳手們找到規則之漏洞,因為蛙泳雙手划手後需以對稱恢復,因此,蛙泳研發出雙手划後在空中恢復,用這種雙手空中無阻力的恢復,一時之間成績突出,被當代選手大力採用,稱之為「俯泳」,而代替了原本蛙泳的比賽。在1950年代,世界泳壇上已經看不到傳統的蛙泳,因前後兩種泳法在一百公尺上相差達八至十秒,到第十四屆奧運兩百公尺蛙泳的比賽,只有一人採用傳統蛙泳,而到第十五屆奧運時,已經沒有一個人採用舊式蛙泳,傳統的蛙泳因選手求快而淘汰滅跡,之後都採用「蛙蝶式」。在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中,日本研發出潛泳蛙泳而取得優勝,但不多久即被蛙蝶泳所取代。
蛙泳技術自第十六屆奧運後,FINA做出新規定,兩百公尺蛙泳比賽不准使用潛泳,而日本雖然提出抗議,仍在1958年第三屆亞運起,蛙泳比賽不准頭沒水的新規定,一時間蛙泳的成績陷入谷底。當時,蛙泳開發新技術,因為頭不准沒水,選手們都加重腿的使用,頭部抬起高高的,被稱為「前衝高航式」蛙泳。之後美國又研發出一種窄手窄腿、動作快速的蛙泳,被稱之為「活塞式」蛙泳。進入八零年代,歐美著重雙臂划水,研發出「提肩拉臂捧水式」,當代大陸最能表現此式的是女選手黃曉敏,其提肩拉臂晚呼吸,做得天衣無縫,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,但其時運不濟,沒有奧運得標的機會表現。
往日,我國蛙泳成績不弱,但在蛙蝶式實施輝煌時,我們都未跟隨改進。從歷代游泳好手來看,張翠玉、艾國炎、徐興泰都在世界紀錄之邊緣,同樣的沒有機會參加世界性的比賽。因蛙泳變遷大,承傳率高,在中生代裡,吳百慶、林明宗、王慶春,都繼承有好的表現,後期的蔡心嚴因時運不佳,有世界級實力,卻沒有在世界泳壇表現的機會,實屬可惜。女子方面,老一代的張宗慈之後,再也無突出人材。假如國人有心想在國際上出名,蛙泳還是一條很近的路。
四、蝶泳
蝶泳是在蛙泳的基礎上演變而來,根據游泳規則,蛙泳雙手、雙腳恢復時需要對稱,因此,游蛙泳的選手,後來都採用雙手在水面上空中恢復,此種雙手飛舞好像蝴蝶展翅,在泳壇上流傳而演變,稱之為蝴蝶式,一時間在世界泳壇廣為展現。剛開始的蝴蝶式,是雙腿如蛙泳的蹬水,被稱之為「蛙蝶式」,此一時期蛙、蝶式同場比賽。到了1953年, FINA看到蛙、蝶的比賽,成績相差很大,故自1953年之後,將蛙泳、蝶泳分項比賽。此時蝶泳由雙腿蹬夾,演變成雙腿併攏上下踢動,被泳界稱之為「海豚式蝶泳」,這種姿勢出現之後,匈牙利選手「董貝可」以一百公尺蝶泳達到一分零四秒三,之後又進步到一分零二秒的驚人世界紀錄,他採用二或三次打水法,保持了世界紀錄許多年。到了1963年,美國的女蝶泳好手「奧斯」以五十七秒九三創新世界紀錄,並且保持了十多年。
我國蝶泳紀錄與世界相比差距仍大,臺灣最先游蝶泳的選手是高雄市艾國炎選手,斯時尚無一百公尺蝶泳,他的兩百公尺蝶泳不及蛙泳,因此,蝶泳一直抬不起高標。到了1956年,我國第一位用海豚式的選手為大林陳春長選手,之後,碧潭吳友弘選手的兩百公尺蝶泳創造了兩分三十四秒的最佳成績。
而後蝶泳傳承到彰化蝶王蘇明勳,以一百公尺五十七秒保送美國深造,但其臂肌力無法趕上美國之水準。到了近年,由台中選手曾正華保持一百公尺、兩百公尺的蝶泳全國紀錄。目前蝶泳的全國紀錄由十八歲的小將許志傑保持,他的蝶泳特點划水有力,發力早,動作連貫,起伏很小,移臂底平,呼吸較晚,採用二級打法。事實上,我國發展蝶泳的空間很大,選手若能多朝向蝶泳發展,日後必有成就。